登录 | 注册
中华李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李氏论坛 >> 家谱分支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蒲城、临潼、河南李氏祭祖记 已阅:2486 / 回复:0(楼主)

《蒲城李氏祭祖记》
李引进 苏雪梅
1.漫漫祭祖路
访德归来,雨过天晴,上海机场就像刚刚洗濯过的抚琴丽人,美丽而梦幻。走出机场,我就接到蒲城县麦里村同宗李天亮的电话,邀请我去温家塬祭祖。李麦珍,便是我们的始祖。老人家虽然走了500多年,但我们3000多个儿孙们依然牢牢记住了自己的故乡。此刻,我多想以蓝天白云做纸张,为英雄的先祖画一幅遗像啊!从德国回来的飞机上,我睡着了,梦见始祖李麦珍高大的身躯站在温家塬的老房子前面,面对他的三个虎虎生威的儿子交代后事。他指着两棵不大的树,说是当初来温家塬垦荒时栽的,等长成合抱那么粗,就做两副寿棺:“我和你妈一人一副,我巳找好了一块地,就在气势磅礴的五龙山下,山西故乡隔河相望,有龙盘凤翔之势,背风向阳,又离皇上李隆基的泰陵不远,是一块风水宝地,我们的儿孙后代要荣华富贵呢……”
祭祖,祭祖,喊了多少年了,今天终于成行。呵呵,我笑了,发现昂首的时候,上海的天空居然很近,一张曾似相识的、春阳般的脸,注视着我。哦,我的始祖——老人家生动的皱纹,把家乡的含义深深的撰刻在我的心灵深处。哦,在通往离温家塬最近的地方的路上,也还有蒲城同宗对先祖的敬畏,对先祖陵寝之地的祈祷和保护。的确,和陕西蒲城麦里村、高庄以及河南李家沟的同宗会面,一直是我期待的事情。其实,我是个乐天派,我对这次行程充满了理想和激情。平凡生活中的美好、温暖、力量和责任总给我带来精神方面的滋养。而且,亲历与蒲城、河南同宗一起祭拜先祖之陵,也将成为我——参与者——宗亲们另一种附带的价值感受。
据山西有关文献记载,早在明朝建文帝时,始祖李麦珍的爷爷李雄从小习武,志向高远,他身高八尺,在太原科举应试时中举,是为武举人,因为力大无穷武艺高强,被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看中,官至正四品武官。李雄是山西临汾洪洞大槐树乡人。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李雄为广威将军,率数万大军奋战四载,在1420年打败建文帝统治集团,建元永乐,成为明成祖朱棣的左右手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,李雄病逝于北迁途中的山西运城境界。始祖李麦珍出生时,父亲是一介穷书生,靠教私塾养家糊口。始祖李麦珍自幼聪慧好学,是洪洞县有名的秀才,当过私塾先生,从军当过千户所指挥。始祖李麦珍手下统领一千二百人,为一个千户所。从此,我李氏家族成为“垛集”,即子孙后代都要被征调充军,世世代代成为军户。永乐盛世时,明政府规定屯田赋税条例,军士一份屯田,征粮十二石,置于屯仓,由本军自行支配,余粮上缴,作为本卫官军俸饷。始祖李麦珍率部曾住扎在陕北一带,一边垦荒,一边戌边,防备原元朝统治集团残余瓦刺势力南侵。明永乐末,始祖李麦珍解甲归田,正赶上历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树移民。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县,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。曾有定制,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,召乡民无田者移民垦辟,每户给十五亩,又给3亩菜地,皆免3年租税。根据《明史》、《明实录》等史书记载,明代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,永乐年间移民8次,共计移民18次。始祖李麦珍所投入的移民洪流,正是永乐年间的一次。
由于曾在军队供职的缘故,始祖李麦珍被任命为里长,负有保一方平安之责。里长,又称里正,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,明代改名里长,并沿用至今。现在我国台湾省还有里长这个职务。明代以百户为一里,五里为一乡,每里置里正一人,即里长。古人云:“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头白还戍边。”。明代以里长与户长﹑乡书手共同督税,再以里正为衙前,故又称“里正衙前”。明代改名里长,并以110户为一里。也就是说,始祖李麦珍带领110户人家,拖儿带女,爬山涉水,一步一回首,望着大槐树渐行渐远,心中无限惆怅。他们渡过“无风三尺浪,有风浪头百丈高”的黄河天险,通过几日劳顿,总算在陕西省蒲城县这个陌生的、叫温家原的地方安顿下来。呵呵,温家塬,乃余平生魂牵梦萦,心驰神往之地啊!
我在西安下火车后便和河南同宗李学东、临潼高庄同宗李龙江汇合。同宗李学东从河南淅川县城出发,驱车600多里,专程接我共赴蒲城,使我不胜感激。李学东军人出身,长相英俊,善于思考,作风干练,而且诗词写得非常棒,文才很好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车至渭水桥,但见渭河两岸,风光壮美,殊于寻常!北岸高原,刀削斧劈,连绵不绝,似一堵万仞黄墙,突兀眼前。渭水缓缓从坡下流过。南岸已淤积成良田万顷,绿色蔽天。真乃关中绝佳之境也!车过渭北平原,一马平川,到处都是美丽的章节,种子遇到水就发芽,喜洋洋的花草摇曳着诗句,凉爽的家乡风送来湛蓝的梦想,连那一座座一闪而过的村庄,都流露出一种湿淋淋的情愫,产生距离之美。我望着家乡栎阳的方向,对李学东和李龙江介绍家乡麦李村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。真是近乡情更怯,仿佛父老乡亲、兄弟姐妹,都在望着你。我的心被一只温暖的手握着,多种熟悉的声音,熟识的气息,以及洗碗、梳头和细碎的脚步,全都袭面而来。多少年了,大家一同坐在一张桌子上,几双筷子伸进同一个碟子夹菜,在同一个烟灰缸里抖烟灰,彻夜交谈,亲密无间。可是,我不能从生我养我的家乡经过,我们走的是西铜高速,我们要去祭祖啊!想想,不免有些遗憾。

2. 蒲城县城的第一次握手
到了蒲城县城,举目四望,颇有一种亲切之感。我和李学东、李龙江一边欣赏蒲城县城市井的繁华,一边等待另一路人马一一我的兄弟李建武及高庄宗亲李随功、李全长一行。故里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,北京时间的诞生地,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,周边有唐桥陵、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。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、清朝宰相王鼎和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的家乡,素有“将相故里”的美誉。
别泪依稀几百年,身在蒲城思绪万千。走进县城长长的街道,就走进了历史狭长的横断面。始建于唐贞观四年的文庙,为风格别致的四进院落式古典建筑群,馆内“蒲城碑林”名碑荟萃。那阴凉的砖壁上,泛着点点锈铜之色,深邃的砖缝里透出先辈的忧叹,可闻远时列祖列宗的呻吟。此时,蓝天一片明媚,花香鸟语入心入耳。在县城不远的田地里,秋庄家欢快的生长着,果树一排排,葡萄一串串,还有远山远水,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卷。我看见,先祖们扛鼎般扛着火红的太阳,整天寻找麦穗,寻找希望。只有这样,生命才能熬到明春。这已经是几百年前的情景了。
怎么想到了把蒲城、河南、高庄等地同宗联系起来祭祖呢?这还要从我的经历谈起。多少年前,由于所谓的出身不好的原因,我不能上学、不能入伍、不能招工、不能当社清教师、不能正儿八经写写画画,四面哀歌,报国无门,于是我愤而离开临潼栎阳麦李村,远赴陇上供职。在那里创办地市级报社、开办地市级人民广播电台、开播地市级电视台,成立地市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,并且当上台长、评上高级职称、评上陇原拔尖人才、成为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、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李白诗歌研究会理亊,加入中国作家协会,在中宣部、中央新闻单位、省级新闻单位获报纸类、广播电视类一、二、三等奖123项,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【孙吴水军东渡日本说】、【李白的诗韵】等论文近百篇;出版小说、散文专著【祁连情】一部、报告文学专著【热土,有一群好男好女】一部、新闻写作专著【电视人的智慧】一部、太平天国研究专著【天国胄裔仍峥嵘】一部等著作以及大学教材二十七部,计800多万字。同时,中共中央党校镀金、县上、市上镀银,会多了,出去的机会多了,全国各地走遍了。当我在太原参加会议后去了趟大槐树,就忽然有了一种想法:我从那里来?要到哪里去?我的根在哪里?我要去蒲城寻根啊!
余少时,先父常言:“吾家系出蒲城麦里村,始祖李麦珍曾为明代千户所,统领一千二百人,金戈铁马数载。乃燕王朱棣手下广威将军李雄之后,世代为军户。解甲归田后,始祖李麦珍被山西地方政府任命为里长,率110户赴陕西蒲城温家塬垦荒建立新居,生三子,后裔遍布陕西、河南两省。为秦豫簪缨大族。始祖李麦珍于明孝宗年间从山西迁陕西蒲城,今已五百余年矣!”先父仙逝多年,其言犹在耳畔。蒲城之根,自是深植心田。幼时,尝见乡人婚嫁喜庆之日,李姓者必高悬“广威世家或千户世家”字号,以示慎远追终,不忘根本之意。足见始祖渊源影响之深远!
两辆小车鱼贯而来,我多年未见的一行人出现了:兄弟李建武,亊业有成,依旧那么高大健壮、风趣幽黙。叔叔李克致,已退休多年,慈祥友善,阅历丰盈,眉宇间写满沧桑与思考。我们培字辈的人民教师李高潮,儒雅谦和,如玉树临风,笑容可掬。侄儿辈李永放,已经从英俊少年蜕变为一个在商海搏浪前行的行家里手,成为临潼商界呼风唤雨的佼佼者。还有高庄宗亲李随功、李全长。一个是多年的生产队长,行者乡的一路诸侯,英武雄健。一个精明干练、足智多谋,和蔼可亲。
李建武:“随功、全长同宗好啊!你们祖上是那年离开麦李村的?”
李随功:“根据高庄李氏家谱,应该是1820年……”
李全长:“对,是弟兄3人一起离开麦李村的……”
李引进:“是道光年间离开的。但是在麦李村,上辈人说是弟兄二人去高庄打胡基,后来就留在高庄了!我爷爷健在时,有年高庄来了两个年轻人上坟,我爷爷还领他们回来吃饭呢。你们祖上的坟,和我们袓上的坟在一块呢……”
李高潮:“我们是一家人,见面不相识。以后常走动啊!”
李随功、李全长笑着连连点头。
这时侯,清风送爽,喜鹊登枝,临潼宗亲、河南宗亲的十几双手握在一起了!我看见,有人落泪了……。哦哦,在血脉的交融中,大家的体能一下子沉重而有力,几乎都感到生命的复苏和激情,那一个个圆圆的头颅,高昂成另一个太阳。
在蒲城大酒店,蒲城麦里村的同宗热情的款待我们。李天亮,黑黑的剑眉,有对会说话的双眸,经商有年,言行举止透着一股锐气。李武生,蒲城麦里村走出来的大能人,无师自通,虽然经历曲折,但是很有成就。他从学校毕业后娶妻生子,买过菜,也摆摊卖过小吃,可是他心存理想,发愤图强,闭门苦读,自学成才,考取了国家注册律师,办了许多大案要案。李武生睿智而富有激情,是蒲城县乃至渭南地区陕西省有名的律师。苏雪梅老师,李天亮的妻子。我们见到她时,俏丽端庄、知书达理是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。她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。酒店的一楼,李武生帅气的儿子李杰开了家茶艺室,让宗亲们品尝新採摘的鲜茶。他们宫庭般、皇家式的服务,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赞扬。遥想茶圣当年,亲自坐镇贡茶院,掌管紫笋贡茶的制作,因而每到采茶时节,引来无数文人墨客,品茗吟诗,空气中都飘浮着茶墨清香。而如今,茶圣虽早已仙去,贡茶院也已成历史遗迹,然而李杰的鲜茶依然飘香,那腽胭之香味日夜在古老的蒲城县城涌流。
午餐时,李天亮高兴地举杯祝辞:“我们老大、老二、老三的后裔终于欢聚一堂了!亲情几百年不牵手,一旦牵了手,会把世界背着走。吃罢饭,我们先去咱老家——蒲城麦里村看看去,咱老家人怪想你们啊……”
说走咱就走,十几辆小车排成了一条长龙,蜿蜒绕进一望无际的绿色沃野里,果香在树林里萌发飘逸,苞谷在轻轻的金风里唱歌。越走越远的祖先,黑夜里埋下的一颗种子,第二天又鲜亮的升起,照耀我们族亲平凡而淡然的生活。辽阔的平川田园上,眨眼间出现了一个关中特色的村庄。有人喊起来:“墙上写着麦里村,呵呵,麦里村到了!”
麦里村!多么让人心酸的名字啊!只见宗亲们蜂拥而出,列队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归的亲人们,无论男女老少,个个喜气洋洋,问侯、握手、宽厚的憨笑、热烈的交流,有人伸出颀长的胳膊相互拥抱,有人牵着相互的手久久不愿撒手,比过节日还热闹呢。这是李天亮的家,桌子上堆满桃子、苹果、葡萄、枣儿,主人将盛满喜悦的茶壶捧着,把企盼投入壶内,泡成浓浓的亲情。香甜的水蜜桃捧上来,沙沙的西瓜切开来,曾似相识的笑脸迎过来。此时此刻,临潼宗亲、河南宗亲以及蒲城麦里村的宗亲,都热泪盈盈,欲罢不能。
蒲城麦里村宗亲李炳奎老人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,他动情的说:“呵呵!河南的、临潼的,你们都回家了!高兴啊!过去民国年间啊,临潼老三的后人还来温家塬上坟呢!老二的后人在河南,远哩,就没回来过了!这回回来了,咱们就大团圆了啊!”
李炳奎老前辈70多岁了,老当益壮,分外精神。他一字一板的介绍说,过去,咱蒲城麦里村同宗有人去西安,回来路过临潼麦李村,同宗还留宿管饭哩!有一年,蒲城麦里村有人去临潼栎阳卖柿子,不小心架子车坏了,临潼麦李村人知道后,又是是帮着修车,又是管饭,临走还给带上馍馍让在路上吃呢。我的爷爷说过,老早老早了,临潼麦李村有同宗在黄龙府做生意,亏了,欠了不少债,跑到咱老家来躲债,咱同宗全村都帮忙啊!胳膊离拳头近啊!新名词叫啥血浓于水,咱们是亲亲的一家人啊!我们是老大,老二、老三回来了,这儿就是咱的家啊,想来就回来呀!噢!?
一番话,听得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。我忽然看见,我那高大勇敢的兄弟李建武,居然热泪盈眶,自已也不由得眼圈红了。呵呵,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啊!
3.温家塬的太阳
去祭祖的路上,一溜儿小车沿着一条叫作洪沟的沟道前行。所谓洪沟,其实是通往温家塬的一条绵长的峡谷,两岸酸枣树、小榆树、苋儿草以及粉色的喇叭花、野菊花郁郁葱葱,装饰着夏天的丛绿,仿佛两道绿色的长廊,美丽、蜿蜒、迷人。淡蓝色的雾霭在洪沟上空流动着,受到我们十几辆小汽车带来的气旋的冲击,悠悠地向远处的山峦飘去。一行洁白的信鸽,闪电般从洪沟上空掠过,摇下车窗,便能听见悠然的哨音。美丽的、故里的信使啊,这么匆匆忙忙,怕是去给我们的先祖们报讯去了吧?
走岀洪沟,辽阔的温家塬像一张斑斓的地图,点缀着绿油油的田野、村庄、水渠和果园。登上高处,但见塬上遍植白杨。黄土高坡上刮过阵阵清凉的夏风,带着四季豆的清香,让人陶醉。向南眺望,沧海桑田,大地青青,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,一览无余!东北望,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如同一幅凄美的壁画,烘托着唐泰陵,天地一色,甚是壮观!放眼东南方向,一抹山峦之间,黄河天险忽明忽暗,给人梦幻般的惬意。真乃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!游目骋怀,但觉天地人如此和谐交融,果然是帝王之宅旁,先祖选择的好风水啊!
塬上有个小村庄,村民很热情,指点起李氏袓坟来众说纷纭。一位老人说:“上辈人说,原先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柏树林,一棵棵有合抱那么粗,长的旺旺的,枝繁叶茂,喜鹊子、百灵鸟、布谷鸟天天唱歌呀,好听的很。毎年清明时节呀,都有你们宗亲来上坟呢!一来,就热热闹闹大半天……”一位中年人说:“哦,是你们李氏来祭袓了啊!我们是这儿的老户了,我爷爷说过,过去你们来祭祖,阵势大的很,人多势众,浩浩荡荡,临潼那边都有你们的人赶着马车来上坟呢!旗号大哩!啊呀呀!你看看,来了这么多小车,这么多人,洋活呀!毕竟是大家族啊!”
80多岁的长辈李万枝,是蒲城麦里村辈分最高的长者,他鹤发童颜,眉宇间几乎写满了史诗。面对这片祖宗生息过的黄天厚土,面对这片祖宗的陵寝之地,他充满了深深的慻恋。他清楚的记得,儿时,看到过许多面房、油房、木匠铺遗址、城墙遗址和打麦场遗址,他父亲告诉他,那就是我们“老早老早”的家。温家塬自古气势雄伟,蜿蜒如巨龙盘峙,登顶四顾,平野辽阔,一望无垠。李氏祖坟占地十几亩地大,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树林子,松柏常青,30多座先祖坟茔座落其间。真乃:春来百鸟争鸣,夏至花红柳绿,秋里五谷丰登,冬季银装素裹,世外桃花源啊!。
李万枝老人家记得的,祖陵里还有碑石、碑刻、碑铭、碑帖等等。有一块碑石就是从祖坟抱回村里的,上面撰述先袓李麦珍作为里长带领110户在温家塬垦荒的亊迹。据说是当时的朝庭撰刻颁发的。直到上世纪60年代,蒲城麦里村无论谁家过红白喜亊,都要把这块皇家恩赐的石碑搬来敬上。上世纪那场“史无前例”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,族里的老人们害怕他们视若宝贝的石碑被“破四旧”了,就悄悄地把石碑埋藏起来了。几十年一晃,埋藏石碑的老人一个个都去世了,石碑也就没了踪迹。据说有位老人曾经一笔一画抄下了碑文,可是他没来得及交待给儿子,就去世了。想起这档子亊,李万枝老人遗憾万分。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,同宗朝拜着信仰,也依偎着安乐,四、五百年的辉煌在这里失落,辉煌的四、五百年在这里醒悟。李万枝老人家自小就知道,先祖一块一块地开发出来的温家塬,是流淌着李氏族人血与泪的处女地。这是一片憨厚而坚毅的土地啊!但是,经历战争、灾荒、朝代更迭、文化大革命等等历史的烟云,什么都面目全非了。如今,往亊已迁,先祖的坟茔、先祖的柏树林,以及那道长长的护卫先祖陵寝的土坝,早巳不复存在了。其实,李万枝老人明白,先祖陵园的那片树林虽然看不见了,但它们倔强的根须,早巳深深地扎进温家塬的厚土深处。瞧,爽风吹拂着万倾玉米叶子,形成绿色的波浪,唱响惊天动地的歌谣,闪耀着族亲的刀光与文明,并以粗犷的风格,亿万斯年,为孝子贤孙伴奏,祝李氏后人一路春风杨柳!
岁月的枝头,结了许多历史消耗不掉的果子,在族亲的精神天空,高悬着美和富有,这便是——印记:随便亮出我们那一个宗亲的脚丫子,谁的脚上小姆指不是多长了一片小指甲呢?李万枝老前辈疾步向前,望着绿色的园野沉黙片刻,双手合抱,扑通一下跪在地上,嘴里念念有词。众宗亲见状,“扑通扑通”纷纷屈膝拜跪,排山倒海般,那动静,整得偌大个温家塬都颤抖起来。有人悄悄议论纷纷:
“嘿!咱们老大、老二、老三的后人,开始祭拜老祖宗吧,愿列祖列宗为我们指点迷津,庇荫子孙万代幸福啊!”
“克致叔,你往前面跪去…”
“哎哟!那个谁?辈分高的往前跪……高潮你往前面,你是培字辈哩……永放你跪这儿,建武你跪那儿去,你高一辈。”
“你们河南老二……学东,武生,你们谁辈分高朝前头跪去……”
“噢,合长、随功,你们是高庄的?跪这吧……”
“黑狗,咱们和天亮跪这儿好了…”
“在祖宗陵寝前许个愿吧!不求大富大贵,但愿平平安安……”
“列祖列宗啊!老大——蒲城麦里村后裔、老二——河南李家沟后裔、老三——临潼麦李村、高庄后裔,代表你们三千多勤劳、智慧、健康的子孙后代,来给你们上坟了……”
“一叩首……二叩首……三叩首……”
一捆捆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来,像春节的炮杖一样,直冲云天,然后炸出一团团美丽的烟花,弥漫在蓝蓝的晴天里,似飘忽的云团一样妙曼。熊熊的纸钱点燃了,烈焰发出呼呼的声响,随风摇摆着,烟雾平云而上,煞是壮丽。我站在先祖陵寝之前,只觉几百年一晃,看不见界限,天巳翻地巳慷,终点就是起点啊!无论你振奋或者懊丧,无论你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,无论你成功或者失败,无论你春风还是秋雨,黄昏都不是结局,结局在路的那一头呢!其实,我们和列祖列宗只隔着薄薄的岁月的尘埃,只要虔诚地弯曲手指轻叩,轻叩两个世界相通相隔的石门,就能看见始祖长髯飘飘的面庞,聆听老人家讲述李氏族人五百年间的沧桑史诗……
李万枝老前辈手指一方高地,说那地方就是始祖李麦珍当年建城堡的地方。


作者:13738925493 (2015/10/9 20:07:11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3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李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1,953.1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李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